在 AI 大模型、推荐系统、语义检索等场景的推动下,向量数据库作为承载高维特征数据的核心组件,其选型直接影响系统的部署效率、扩展性与运维成本。本文将聚焦两款热门开源向量数据库 Milvus 与 Qdrant,结合与传统文档型数据库(如 MongoDB)的差异,从技术特性、部署模式、架构组件、查询机制等维度展开全面对比,为开发者提供客观的选型参考。
一、向量数据库基础认知
1. 与传统数据库的核心区别
- 传统 SQL 数据库以二维表(行列)组织数据,数据关联依赖字段映射;
- 文档型数据库(如 MongoDB):以
collection为存储单元,每个元素是 JSON/BSON 结构化document,适合非结构化数据的灵活存储; - 向量数据库:同样以
collection为存储单元,核心存储单元为「点」,每个点由唯一 ID+向量特征+自定义元数据(payload) 构成,专为高维向量的快速相似性检索设计,兼顾结构化元数据查询与高维向量计算能力。
2. 核心关键概念
- 数据向量化:通过机器学习 Embedding 模型,将文本、图像、音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高维向量,精准捕捉数据核心特征(如图像向量可表示像素分布,音乐向量可涵盖节奏、流派等属性);
- 距离查询算法(向量检索核心):
- 余弦相似度:基于向量夹角判断相似度(取值-1~1,越接近 1 越相似),适合文本语义匹配等场景;
- 点积:向量各分量乘积之和,总和越高相似度越高,归一化后等价于余弦相似度;
- 欧几里得距离:向量空间中两点的直线距离(√∑(xi-yi)²),值越小越相似,适合高维数据的精确距离计算。
二、Milvus 核心特性解析
Milvus 是开源向量数据库领域的热门选择,基于 Golang 和 C++开发,拥有成熟的社区生态与完善的功能支持(GitHub 仓库 | 官方介绍)。
1. 部署模式
- Milvus Lite:类似 SQLite 的轻量模式,作为 Python 本地库运行,通过本地文件持久化,无需额外依赖,适合快速体验与小规模测试;
- 单机部署:依赖 Docker 打包所有组件,支持生产环境(需充足内存),可通过主从复制实现高可用,核心依赖 etcd(元数据存储)与 MinIO(对象存储)等外部组件(安装概述 | 单机部署指南);
- 分布式部署:基于 K8s 实现集群部署,暂不支持从单机模式在线升级至分布式,需提前规划架构扩展(核心组件说明)。
2. 架构设计与核心组件
采用四层架构+微服务体系,分工明确且扩展性强(架构概述 | 四层结构详解):
- 接入层:无状态服务,通过 Nginx 等实现负载均衡,统一接收客户端请求;
- 协调服务:分配任务与负载均衡,保障集群资源高效利用;
- 工作节点(核心组件):
- 查询节点(Query Nodes):加载对象存储中的历史数据+日志代理的增量数据,响应向量检索请求;
- 数据节点(Data Nodes):将日志代理的增量数据生成快照,持久化至对象存储;
- 索引节点(Index Nodes):从对象存储读取 binlog 数据,构建向量索引并写入存储;
- 存储服务:
- 元数据存储:依赖 etcd,存储表结构、集群配置等信息,同时负责服务注册与健康检查;
- 对象存储:支持所有兼容 S3 协议的存储服务,官方默认使用 MinIO 搭建;
- 日志代理:记录所有数据修改操作,单机模式使用 RocksDB,分布式模式支持 Pulsar/Kafka,保障故障恢复时的数据一致性;
- 第三方依赖:核心依赖 etcd(协调)、MinIO(存储)、Pulsar/Kafka(消息队列),共三大类第三方组件支撑架构运行。
3. 查询机制
Milvus 通过 API 网关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库操作进行路由分发,保障查询效率与数据安全性:
- DQL(数据查询语言):如向量相似性检索,直接路由至查询节点,结合历史数据与增量数据完成检索;
- DML(数据操纵语言):如数据增删改,先写入消息队列(日志代理),再由查询节点、数据节点异步消费,更新数据与索引;
- DDL/DCL(数据定义/控制语言):如建表、删表、权限控制,通过 etcd 存储元数据,由 Worker Nodes 根据元数据执行相关操作。
三、Qdrant 核心特性解析
Qdrant 是开源向量数据库领域的另一热门选择,采用 Rust 开发,以轻量、易部署、扩展性强为核心优势(GitHub 仓库),开发者主要分布于国外(无中文文档),其部署与扩展逻辑与 MongoDB 有诸多相似性。
1. 部署模式(与 MongoDB 的对比)
- 单机部署:极致轻量,与 MongoDB 单机部署逻辑相似——仅需单个 Docker 容器+持久化目录即可启动,无任何外部依赖(tar.gz 压缩包仅 26MB,解压后 72MB),支持生产环境(需通过快照定期备份数据)(快速开始 | 安装指南 | 快照备份说明);
- 分布式部署:类似 MongoDB 的多副本集群方案,支持多副本存储(官方推荐三副本),副本节点故障可自动从其他副本恢复数据,无需额外定期备份,部署门槛远低于 Milvus(分布式部署指南)。
2. 架构设计与核心组件
Qdrant 架构极简,无复杂外部依赖,核心依赖自身实现的关键技术:
- 单二进制文件架构:整个数据库本体封装为单个二进制文件,无需额外安装组件,部署与迁移成本极低;
- 内置 Raft 协议:自主实现 Raft 分布式共识协议,无需依赖 etcd 等第三方组件,即可维护集群一致性(Raft 协议详解);主节点故障时,集群进入只读模式,直至新主节点选举完成,该机制与 MongoDB 主从切换逻辑类似;
- 存储设计:无需独立对象存储或消息队列,数据直接持久化至本地目录+快照,简化运维流程。
3. 关键技术特性(分片与副本)
- 分片(Sharding):
- 支持自动(一致性哈希)或自定义分片(自定义分片配置),默认分片数等于集群节点数;
- 分片为独立数据子集,支持节点间在线移动分片,便于集群缩容;但无法动态调整分片数,需重建集合实现分片调整;
- 官方推荐:即使单机部署,也建议划分至少 2 个分片(最优 12 个),便于后续平滑扩容至分布式集群(如 12 分片可扩展至 2/3/4/6/12 个节点,因 12 的因数较多)。
- 副本(Replication):
- 创建集合时可指定副本因子(默认 1),开源版本需通过 API 手动创建分片副本(创建分片副本指南),Qdrant Cloud 支持自动复制;
- 多副本模式下,数据冗余存储,故障时可快速恢复,无需依赖外部备份。
4. 单机到分布式的平滑升级
Qdrant 支持单机模式无缝扩展至分布式集群,升级逻辑清晰(以集合c0为例):
- 场景 1:单机单分片(Node1[c0_shard0_0])→ 新增 Node2 → 仅支持副本复制(Node1[c0_shard0_0]、Node2[c0_shard0_1]),无法重新分片;
- 场景 2:单机 2 分片(Node1[c0_shard0_0、c0_shard1_0])→ 新增 Node2 → 可移动分片(Node1[c0_shard0_0]、Node2[c0_shard1_0])或复制分片(双节点均含 2 个分片副本);
- 注:开源版本不支持已有集合重新分片,需提前规划分片数,Qdrant Cloud 提供该功能。
5. 查询机制
Qdrant 依托极简架构实现高效查询,核心逻辑:
- 向量检索:直接关联分片与副本数据,结合距离算法(支持余弦相似度、点积、欧几里得距离)快速返回结果;
- 元数据过滤:payload 支持 JSON 格式自定义字段,查询时可结合向量相似度与元数据条件(如 URL、原始数据标识)进行联合过滤,兼顾检索精度与灵活性;
- 集群查询:通过 Raft 协议同步分片状态,确保多节点查询的数据一致性。
四、Milvus vs Qdrant 核心差异对比
| 对比维度 | Milvus | Qdrant |
|---|---|---|
| 开发语言 | Golang + C++ | Rust |
| 部署复杂度 | 依赖外部组件(etcd/MinIO 等),部署较复杂 | 单二进制文件,无外部依赖,部署极简 |
| 分布式升级 | 不支持单机在线升级至分布式 | 支持单机无缝扩展至分布式集群 |
| 核心依赖 | 需依赖 etcd、Pulsar/Kafka 等第三方组件 | 内置 Raft 协议,无强制外部依赖 |
| 分片调整 | 支持动态调整(分布式模式) | 需重建集合调整分片数 |
| 高可用实现 | 主从复制(单机)、K8s 集群(分布式) | 多副本(Raft 协议) |
| 官方文档 | 支持中文,文档完善 | 仅英文,文档清晰 |
| 适合场景 | 大规模分布式场景、需复杂架构支持 | 快速部署、中小规模场景、平滑扩容需求 |
五、选型建议与实践方案
1. 选型核心决策点
- 选 Milvus:需构建大规模分布式集群、依赖复杂架构支持(如多组件协同)、重视中文文档与国内社区支持;
- 选 Qdrant:追求轻量部署、低运维成本、单机到分布式的平滑扩容,且纯文本/中小规模向量数据场景(如语义检索、小型推荐系统);
2. 推荐实践方案(Qdrant 优先场景)
- 初始部署:采用 Qdrant 单机模式,按官方推荐划分 12 个分片(便于未来扩展至 2/3/4/6/12 个节点);
- 高可用设计:若需保障数据安全,配置 2-3 个副本,利用 Raft 协议实现故障自动恢复;
- 数据存储优化:向量数据为冗余数据,丢失后可通过原始数据重新 Embedding 还原;payload 建议存储 URL、原始数据定位字段等轻量化信息(避免存储大字段如原始文本、图片 base64),降低存储压力;
- 升级路径:当数据量增长至单机上限时,直接新增节点,通过分片移动/复制扩展为分布式集群,无需重构业务逻辑。
结语
Milvus 与 Qdrant 作为开源向量数据库的佼佼者,分别适配不同的技术场景与运维需求:Milvus 胜在大规模分布式架构的成熟度,Qdrant 则以轻量、易扩展、低运维成本成为中小规模场景的优选,其部署与扩展逻辑与 MongoDB 的兼容性也降低了开发者的学习成本。
开发者可根据自身业务数据量、部署资源、扩容规划等因素灵活选型,若追求快速落地与低运维成本,Qdrant 的单机+12 分片方案值得优先尝试;若需支撑超大规模向量数据检索,Milvus 的分布式架构更具优势。如需进一步了解两款数据库的性能测试细节,可参考官方提供的 benchmark 工具与文档,也可结合自身业务场景进行针对性测试。

